德国电气行业“鼻祖”维尔纳:他像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人
来源:欧宝APP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:2024-07-03 11:29:06
德国柏林,一家博物馆里,一台锈迹斑斑、颜色暗沉的指针式发报机,静静“横卧”在白色绒布上。文物下方贴牌,记载了德国科学家维尔纳·冯·西门子的一段发明故事。透过这件文物,观众仿佛穿越时空,来到100多年前,看到了风华正茂的维尔纳如何绞尽脑汁地研制这款划时代产品。
正如“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,世人对维尔纳有不同的“画像”:有人说他是天才设计师,有人说他是聪明军火商,还有人说他是创新推动者。维尔纳的一生坎坷曲折,但他从始至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。他曾说:“我更多是生活在未来,只要未来对我露齿一笑,我就乐于承受它的磨砺。”维尔纳出生时,是一个“车、马、邮件都慢”的年代;逝世后,汽车和地铁已经走进大众日常生活。维尔纳的发明成果给世界带来诸多改变——第一台实用型直流发电机、第一辆有轨电车、第一台电梯……这一些产品使西门子公司声誉卓著,也让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。
维尔纳出身德国汉诺威农民家庭,家里有12个孩子。小时候,维尔纳对数学、建筑学等课程极其感兴趣,表现出惊人天赋。但家境拮据,他中学毕业后选择了辍学。
“到军校去继续学习这些课程,还不需要交学费。”迷茫之际,曾在军队服役的老师给维尔纳提出建议。
19岁的维尔纳考上了柏林一所军校。3年军校学习生涯,他每天不是上课,就是泡在图书馆里,“他好像没什么其他爱好,也没有太多朋友,唯一让他感兴趣的是拼命学习、不分昼夜实验。”
“我有一种渴望,把自然科学所获得的成果,变为生活中有用的东西。”若干年后,功成名就的维尔纳回忆说。
也就是从那时起,维尔纳有了一个成为发明家的梦。下课后,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搞发明,还曾因为实验事故导致听力严重受损。
24岁时,维尔纳违规参加一场决斗被捕入狱。幸运的是,监狱管理十分人性化。当他申请在监狱里进行小型发明研究时,典狱长同意了。于是,他把牢房布置成了一个简陋的实验室。
期间,维尔纳开展一项电解试验,在一把锌白铜茶匙上面成功镀了一层金,并将这种先进的镀金方法申请了发明专利。有了这项发明专利,维尔纳不仅赚到了人生“第一桶金”,还得到国王特赦。
一个雪茄烟盒、几块锡板和铁片,能拼成什么?维尔纳这样作答:可以发明一台结构相对比较简单、稳定性很高的指针式发报机。
当时,常用的发报机发出电报后,要将摩尔斯电码转换成字母,电报发送效率不高。维尔纳的改进十分巧妙——指针式发报机接收信号后,指针可以直接指示相应字母,省去了转译步骤。这项发明,很快在普鲁士国家电报网的竞标中胜出。
19世纪30年代,世界上主流电报采用的是有线传输。然而,架设在电杆上的电线极易遭到破坏,采用地埋方式又找不到性能好、价格低的绝缘材料。
维尔纳决定创新一试。一次阴差阳错,维尔纳弟弟从英国寄来了一种马来西亚塑胶样品。多次实验后,维尔纳发现,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在允许电压下不导电的材料——用无缝的橡胶裹住裸线后,电线地埋的绝缘问题迎刃而解。凭着这项发明,维尔纳承接了当时欧洲最长的一条通信线路铺设项目。
一次次看似偶然发明的背后,是维尔纳夜以继日的艰辛探索。1844年,法国工业博览会展出的多种前沿技术和产品,令维尔纳备受启发。归来后,他感慨地说:“只有掌握丰富的科学原理,才有机会开启下一次技术发明。”于是,他果断停下手头工作,开始埋头苦读,不断汲取专业相关知识的营养。
那段时间,28岁的维尔纳经常跑到柏林大学“蹭课”,到工程学会参加理论研讨。他一边学习前沿科学理论,一边反思过往的失败案例,并撰写了大量论文。那段沉淀的时光,也为维尔纳的后续发明创造奠定了基础。
1855年9月,克里米亚战争期间,在英法联军围攻下,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岌岌可危。千里之外,俄国沙皇眉头紧锁,紧盯着作战地图心急如焚。
信息传送快慢,决定着战场胜负走向。作战室里,发报机嘀嗒作响,前线战况和后方指令快速上传下达。这次,沙俄军队使用的通信设施及线路,正是维尔纳的一项“作品”。
时针拨回至1849年。一次偶然机会,维尔纳结识了沙俄派至欧洲考察电报通信项目的一位要员。经他介绍,沙俄从维尔纳的公司采购了一大批通信设施,并给他送上一份“大礼”:为沙俄铺设一条从芬兰到克里米亚长达10000多公里的电报线路。
铺设如此漫长的通信线路,无人干过。不过,凭着前期为普鲁士提供服务的经验,维尔纳面对这个“大单”没有犹豫。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,他的团队以最快速度完成通往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电报线路,打通了军方的通信链条。
这一通信线路的及时开通,为沙俄军队早期的几次胜利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。历时349天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也如同一场“直播”,使全世界深刻认识到战地通信的重要性。
军事领域的竞争,是最为激烈残酷的竞争,很多先进科技,往往最先运用到军事领域。维尔纳始终认为,要从战场上寻找创新灵感,更要在战场上检验武器。西门子公司成立后,维尔纳的继承者们一直秉持着这一理念。
二战期间,维尔纳的孙子赫尔曼·西门子成为公司“掌门人”。他敏锐抓住商机,为德国的坦克、战机、潜艇研发出电气设备和发射装置。活塞式战机Ta-152使用的,正是他们团队研发的无人驾驶仪。一名飞行员试飞后作出这样评价:“Ta-152战机的可操控性,让其他德国战机变得黯然失色。”
战争结束后,凭着在电气领域的数十年积淀,他们相继推出一系列世人熟知的产品——
“德国军工代表作”212型常规潜艇,采用了燃料电池柴电动力系统。这款潜艇的电动机和AIP燃料电池,均由西门子公司打造。
德国明星坦克“豹Ⅱ”,自问世后倍受追捧,成为10多个国家陆军重要装备。其中,“豹Ⅱ”坦克的火控系统,打着西门子公司的标签。
“罗兰”防空导弹雷达系统、TUR低空监控雷达……西门子公司还是多款先进雷达的生产商,在国际军贸市场上享有一定知名度。
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,企业未来的发展往往符合“幂律分布”——“头部企业”抢占最多收益、获得快速成长,别的企业则碌碌无为、惨遭淘汰。
如何成为“头部企业”?维尔纳认为,发明创造才是关键。在制定公司发展方略时,他曾发出这样的豪言:“要坚持做到一年两万项发明革新。”
1866年,维尔纳研发出了第一台实用型直流发电机。他敏锐察觉到,这种发电机如同一个“总开关”,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变化,释放无穷的可能性。于是,维尔纳开启了新一轮的创新实践——第一辆有轨电车、第一台电梯……随着一项项发明相继诞生,西门子公司一跃成为电气领域的“龙头”企业。
用现代眼光看过去,维尔纳打造的这一些产品极具创造力和挑战力,“他像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人”。维尔纳的创新思维总是盯向未来,即使遇到各种挫折与磨难,他都不会轻言放弃。维尔纳在写给妻子玛蒂尔德的一封信中说道:“我更多是生活在未来。只要未来对我露齿一笑,我就乐于承受它的磨砺。”如今,“绝不为短期利益牺牲未来”的标语镌刻在公司大厅最显眼处。
“人才,是企业的第一资源。着眼未来,要想不断推陈出新、保持发展后劲,离不开一流的技术人才队伍。”维尔纳格外的重视企业人才教育培训,在他看来,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动力是企业成功的基石。1872年,他在公司创立养老抚恤基金,是现代“养老金制度”的前身;实行的“利润分享方案”,即今天所熟知的“股权分红”……这些先进人才管理举措,有力推动了员工的创造积极性,也推动着一个个富有创意的产品成功从图纸走向生产线。
从柏林舍内贝格大街上的一个小作坊,成长为世界闻名的电气“头部企业”,维尔纳创业成功,阐述了一个道理:创新是企业的生命,也唯有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葆活力。